虽然没有约束力的国际统一的节能减排标准出台,一度喧嚣的哥本哈根大会结束不久,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中国的涂料行业也掀起了一股“低碳”风。紧接多乐士、华润入围房地产低碳行动先锋榜,拜耳荣登2009年度中国低碳风云榜。一时间许多厂家联合商家纷纷推出了以“低碳涂料”为卖点的系列产品,善于营销跟风的中国涂料市场再一次跟上了全球“低碳”的步伐,从“绿色涂料”到“水性涂料”再到“低碳涂料”这些概念的转变也不过短短的两、三年间,是世界涂料技术日新月异还是中国涂料业的技术水平真的如此进步神速?还是集体不自觉的营销导演?智慧认为,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正式的行业标准来界定“低碳涂料”,但首先我们要理清“低碳涂料”究竟是怎么回事?低碳涂料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对于“低碳涂料”或许我们可以从它的原材料、生产和消费过程来做出一个解释:首先,在涂料原材料与设备制造过程中,减少石油化工原材料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其次,对于生产企业来说,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污水和废气、粉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尽量的减少溶剂中挥发物的含量,做到低VOC标准,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最后,在消费的过程中,产品引导公众改正那些习以为常的、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涂料产品消费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可以说“低碳涂料”从生产到消费涉及到一个完整的产品周期,以及一个上下游互通的产业链。
如何迎合环保人士热捧的“低碳生活”来打造“低碳涂料”产品?商家们做出了不同的反应:比如说嘉丽士漆开展“低碳生活,乐活种树”活动,消费者购买嘉丽士漆产品,嘉丽士变承诺种一棵树来补偿碳排放。同样,雅庭也发起了“碳补偿”倡议,不仅规定公司员工通过种植相应的绿树来补偿工厂的碳排放,而且建议出差、休假期间选择私家车或乘坐飞机出行的员工,计算出自己的“碳足迹”后通过种植相应的绿树来补偿自己的碳排放,以这种方式为保护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这些做法确实多环保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事实上,我们看到许多企业都选择这样来诠释“低碳”:节水多少吨;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栽树多少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或者水也算是涂料的原材料,植树确实有助于减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确实需要倡导……但与“低碳涂料”产品都没太大的关系。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2009年对行业影响最大的就是涂料“水性化”的推广,但今天我们站在2010年的端口,来总结2009年水性化的进程的时候,很悲剧的发现涂料水性化仍是:概念的炒作大于实际的效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水性平台在北京也成立了,但中国涂料的水性化仍是这样的缓慢。仅将概念由“绿色”换到“水性”,进而再由“水性”晋升为“低碳”,最近热炒的“低碳涂料”和之前热闹的“水性涂料”在功能上如此相似,技术配方上如此一致,而这些“低碳涂料”能否在产品的生产和功能上实现或有助于“低碳”,却少有提及和未见验证。低碳或许只是一个噱头,时间久了,聪明的消费者或许也会意识到这不过是一次巧妙的概念的转换。智慧认为:低碳涂料的发展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未来“低碳住宅、绿色住宅”将是势在必行的。但短期内,迫于市场大环境的发展状况,想要有所突破性的进展是不太现实的。可以说,目前大部分号称是“低碳涂料”的产品没有真正做到名副其实,多是从营销需要入手,玩的一个“低碳”概念。
同时,低碳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1月底,我国政府在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中表示: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这也就意味着:即在今后10年间,我国每年需要为此新增300亿美元的投资。在这方面,欧美及日本涂料企业在联合政府推出环保住宅计划或者在建筑工程中,开发出了许多起到减少能源消耗的高反射涂料(隔热、绝热)以及抗紫外线等功能的涂料。当然这也离不开占每年销售额比列两位数的研发资金的投入,以及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支持。
从涂料原材料和制造企业来说,成本问题的确是企业是否参与低碳发展绕不过的一个难题,一次性的投入太大,尤其是在当前前景不是很明朗的情况下,低碳发展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回收投资成本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同时,厂商的低碳涂料有可能再一定程度上提高涂料成本(包括时间成本、研发成本、材料成本等),这些都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也是消费者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从消费者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消费标准就是以低廉的价格获取产品,至于是否是低碳涂料并没有表示出极大的关心,也就是说居民的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
总的来说,低碳仅仅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未来的生活方式。对于中国的涂料行业发展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被包装的低碳“概念”,除了首先急需在涂料配方和技术上取得突破,并从原材料、生产制造以及消费等环节都严格遵照“低碳”要求之外,低碳涂料也是在传统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之间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远期利益和现实
|